随着夏天的深入,天气越来越热了,防暑降温这个词也高频率的出现在媒体和大家的口中,那么什么是“暑天”呢?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小暑两个节气所包含的时段就是人们常言的暑天。
每年7月7日左右,太阳到达黄金105度时为小暑。小暑是全年降水最多的一个季节,并出现大雨、雷击或冰雹。此时天气已热,但尚未达到极点,民谚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常出现在夏至后,小暑与大暑之间,小暑过后即是大暑。所以南方接下来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气候就不会那么宜人了。高温、暴雨、台风会时常交相造访,人们常常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天上经常会“下开水”又湿又热。
这样的暑天如何保护好自已安然度过?南方夏天要防湿祛湿,这个永恒的话题,前面养生文章已有普及,在此不再赘述。剩下最重要的就是防暑,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好了,冰箱空调广泛使用,但需要提醒大家,防暑不当或贪凉过度会造成“中阴暑”。
传统意义上的中暑是指因为气温过高,出汗过多导致电解质紊乱、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出现的一系紧急症状,古人称这种中暑病为“阳暑”,以前只出现在户外高温作业、野外劳作的人们身上,现在因为国家劳动政策的保护,劳动环境的改善,这种现象现在很少有了。
现代人如果有中暑,大多就是古人讲的所谓“阴暑”,实质是因为避暑不当,导致寒湿侵袭人体所致。常见症状,发热怕冷、出汗少甚至无汗、头痛身重、腹痛腹泻、浑身无力、关节酸痛等,类似于现代医学上讲的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
容易中阴暑的常见原因:
1.露宿、不穿衣服睡觉
2.在阴寒潮湿的地方乘凉
3.吃寒凉的食物、喝冰水、吃冷饮
4.睡觉时吹空调、风扇等强风
5. 白天空调温度调的过低,频繁从高温环境进入空调房
因为夏天人体毛孔大都开放,以上任何一条都会让寒湿侵入人体驻留致病,所以必须小心谨慎。有时虽有注意,但可能还是防不胜防,一旦中招,我们自已怎样处理呢?
对付这种“阴暑”中医有招数,比如艾灸,大椎穴,足三里。也可以吃些温热散寒解表的药物。这里有一种非常有效常用的治疗阴暑的中成药---藿香正气液,大家不妨一试。
中了“阴暑”,胃肠道会有一段时间不适,消化不良,胀满,食欲不振的状态,可以食用
砂仁粳米粥,善后几天。
制作原料:粳米250克、砂仁3克。
制作方法:将砂仁选干净碾成细末,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陶锅或养生壶内,用大火熬煮热烂,加入砂仁末再烧沸,即成。
平安铃健康医生小结
人,之所以生病,外在环境条件虽然是一个不能忽略的致病因素,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人体自身正气不足,外邪才会趁虚而入。正气不足的人,只要外面有点风吹草动,就会中招,冬天经常感冒,上火,夏天吃点凉东西就腹泻,很容易中“阴暑”。而那些正气足,身体强壮之人,同样的外在生活环境却不会生病,或即使生病也能很快恢复。所以防病强身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自律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养自身正气,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不怕一切外邪侵袭。